|

楼主 |
发表于 2007-5-12 14:43
|
显示全部楼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相关文字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电影《时光倒流七十年》中那段温柔多情、缠绵悱恻的钢琴协奏曲。委婉动人,如温柔的手指划过心房,像凝望少女眼中百转千回的情愫,穿越时空久久萦绕……
“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”是俄罗斯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于1934年完成的一首钢琴与管弦乐队作品,编号43。这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,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主题而作,称为“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”。作品的结构是一组变奏曲。其中广为流传的是其中的第18变奏曲,也就是影片里使用的这部分乐曲。这首变奏听上去委婉动人而又热情奔放,最受人喜爱,以至于成了整部作品——“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”的代名词。在影片《时光倒流》中,这首乐曲不但被导演和编剧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,起到了跨越时空、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,而且在作曲家约翰·巴里手中,它还是全片配乐的灵感与源泉。对比影片音乐主题,就会感到它们是何其相似,以至于我们几乎无法察觉到其间的过渡!实际上,《时光倒流》主题就是 “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”第18变奏的一首变奏曲(a Re-variation)。约翰·巴里在旋律的情绪和节奏以及曲调的走向和速度上,都与原曲既保持相近又有区别,使观众自始至终感觉到由一首不断出现的动人乐曲所折射、所辉映的两个艺术家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的高尚激情的存在。所以,从非严格的意义上说“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”就是电影《时光倒流》的音乐主题也并不为过。 这首乐曲不但被导演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,起到了跨越时空、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,而且在作曲家约翰巴里(John Barry)手中,成为全片配乐的灵感与源泉。
Somewhere in time, 在时光的某个拐角处你我四目交汇,夕阳西下的湖面上闪烁着金色的波光,为你娇丽的容颜略施粉黛,微微飘扬起的发丝无比温柔地倾诉着刹那的情牵,无需更多的言语了,只有轻轻的那一声:“是你吗?”于是,我知我此生都将为你牵绊。
电影《时光倒流七十年》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剧作家Richard在初次获得成功的毕业庆典上遇见一位气质高贵的神秘老妇人,她将一块精致的怀表交给了他,对他说:“
Come back to me.”然后在众目睽睽下留下一脸愕然的他坦然离去。
八年后,去度假的Richard在一家古老的大饭店里第一次遇见了Elise美丽的肖像,淡淡飞扬着尘烟的日光中他向她缓缓地靠近,想要看清楚这张展览在墙上几十年的容颜为何风采依旧,微笑凝固在过去,却仿佛停留在今日。相逢的时刻,他被时光钉在了原地,再也动弹不得。
Richard开始寻觅这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女子过去所有的踪迹,知道了她是当时非常出名的舞台剧艺术家,而当他在图书馆看到她年老时拍的最后一张照片时,他震慑了,原来那位神秘的老妇人就是她!时间犹如一个最残忍的魔术师,雕刻了她的脸庞,使得他们短暂的相逢竟然成了一场告别。
饭店看门人对他的似曾相识,Elise曾视如生命的那块怀表,八音盒播放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,以及Elise书架上摆放着的Richard上大学时的哲学教授写的那本《Travels Throuth Time》,他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命运与这个美丽的女子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。最终,他从饭店顶层的阁楼中找到了旅客登记簿里自己曾在1912年6月28日的签名!为了见证这段跨越时空的爱情,他义无返顾地按照哲学教授的方法回到了过去。
前世的人在时空的另一端等待着今生的人,等待着时空在错位的那一刻彼此的心心相印。
“Is it you?”
“Yes.”
简单的问候,一个眼神,一个拥抱,而其他的,只是多余,I 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, 我们只有这一点点的时间,却要耗尽一生去爱。
忆起张爱玲的文字来,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,于千万年之中,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,没有早一步,也没有晚一步,刚巧赶上了,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,惟有轻轻地问一声:“噢,你也在这里吗?”
时光倒流了七十年,爱情却只消这一瞬间,宛若烟火,停滞了吗?不,它向前了。
最难忘的时刻:两人历尽磨难终于幸福地在一起了,并无限憧憬美好的未来,然而,就在那极为美好的早餐时刻,乐极生悲的理查突然在1902年的当时,从他那由现代社会穿过来的、他特意参考历史资料订做的古式西装口袋里,极为意外地掏出了一枚清楚无比地写着“1972”字样的硬币!于是,在女主人公撕心裂肺的凄厉呼喊中,理查“愀”地一声,回到了……500年前?不,是70年后,1972年!
从此两人古今相隔,幸福的光景不复再现。想想那可怜的女人一直要苦等七十年后才能再见到她心爱的男人,并在再见到他(而他当时还不认识她)的当晚孤独地去逝..
---------摘自网络-------- |
|